人文鄢陵 | 乾明寺塔,供养佛陀舍利处
鄢陵文化灿烂,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在这片土地,时间述说着记忆,历史传承着文明, 而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屹立千百年的乾明寺塔的故事。
鄢陵古邑,梵音古刹
鄢陵县城北面,汶水河畔,一座状若盘龙的高高土岗之上,我们习惯叫它龙形岗,土岗高峻,地势宏伟,其上建塔,尤见古塔赫赫,气势雄伟、巍峨壮观。乾明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四年,也就是公元604年,修复于公元1550年,距今1600多年,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下原有乾明寺院一座,史书上说:“鄢陵古邑,跨岗为城,西北隅据岗为寺,地当乾位,寺因此为名”。当时的乾明寺“砖塔高一十八层,南北各望二十里外。”寺内殿宇辉煌,香水缭绕,人头攒动,诵声如潮,为当时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每当诵经劳累之余,释家弟子们就在寺前空地上栽种各色花草,并挖掘了一口人工湖,湖内种荷,湖边植柳,汲取湖水浇灌花草,天长日久,这里便成了一年四季百花竞放、姹紫嫣红的大花园。鄢陵自古花木乡,它的花木不仅开遍乡野农庄,也开在了梵音古刹,仿佛佛法无边,花朵灿烂,千古留香。
隋文帝分封佛舍利,诏天下供养
相传乾明寺塔是隋文帝分封佛舍利,诏天下供养,当时许州(今许昌)迎请供养所建之塔。
据道宣法师撰《广弘明集》卷16载:“许州表云:三月三日初夜于州北境去州九十里。舍利放光。紫赤二色照曜州城内外。民庶皆见神光。四月七日在州大厅。舍利出金瓶之外。琉璃瓶内行道放光。至八日在办行寺塔所。又放光明。午时舍利欲入石函。又有五色光彩云来临塔上。云形如盖.忽有甘井自现。其水不可思议。当时道俗看者二万余人同饮”。后来从塔顶天宫取下的明代《重修舍利宝塔记》及《周王书记修塔记》和明隆庆元年《鄢陵县创建乾明寺浮屠围廊碑记》亦明确说明此塔是佛陀的舍利塔。
佛文化底蕴深厚
明嘉靖元年,即公元1522年农历正月初一,鄢陵一带发生了大地震,乾明寺塔身毁坏严重。塔原为十八层,上面的十层被震塌。为了修复这座古塔,乾明寺的佛家弟子们四处化缘,云游八方,历尽千辛万苦却没有能够筹集到修建塔体的银两。后来有位居住在汴梁的周王同王妃,要资助乾明寺修复重建。明嘉靖二十八年,寺塔修复完成。但由于资金尚有缺口,乾明寺塔上面倒塌的十层只重修了五层,十八层塔于是便成了十三层。
现存十三层楼阁式砖塔为宋中晚期建筑,高38米,平面呈六角形,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设有拱券门、叠涩门,雕有直棂、方棂盲窗,佛龛,镶嵌有雕砖佛像等。檐部均饰雕砖斗拱,下置砖雕普枋和阑额。瓦檐挑角,每角有青石套兽上悬风铎。一层南有塔心室,北有拱形洞门,内设台阶,可旋登至八层。
乾明寺塔的建筑特点极其独特,堪为建筑精品,故它虽历经千年风雨,仍坚如磐石,巍然耸立,大家顺着我的手势向上看:它的门窗巧妙有序地分布于塔的逐层各面,富于变化,外观效果很好,结构上有利于塔体坚固。塔身为六角圆形倚柱,每层檐部均施砖雕斗拱,斗拱下置有砖雕朴枋和栏额。每角有青石套兽,上悬铁铃(风铎)。塔身各层计有佛室1个,佛龛14个,拱形洞门10个。
一层塔身的南面和北面及第二层南面辟半圆形拱券门,三层至八层和十二辟为叠涩门,一层、三层塔身镶嵌有佛像砖,四面均辟有直棂和方棂盲窗。一层南门筑有塔心室,北门筑台阶可供旋登。
而最上的塔刹为二层仰莲承檐,上置金属盘托一宝珠,整体美观大方。塔身为金黄色,远观如金塔一座。1999年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组织修复时,从塔刹中发现明代文物48件,其中铜镏金站立佛像,做工考究精细,是罕见的明代艺术品,以及《大方广佛华严经》等98册明嘉靖27年木版印刷纸本佛经等重要的佛教文物,填补了历史空白。证明塔寺的历史文化深厚,佛教地位高。
李白访道至此传佳话
公元744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因受朝中权贵的谗言诋毁,对仕途心灰意冷,于是辞别长安东游。自河南陈留、山东历城归途中慕名鄢陵,特意访道乾明寺。在巍峨耸立的乾明寺塔下,李白与僧人盖寰结下情缘,互有酬答,李白留下了《访道安陵遇盖寰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诗一首:清水见白石,仙人识青童。安陵盖夫子,十岁与天通。悬河与微言,谈论安可穷。能令二千石,抚背惊神聪。挥毫赠新诗,高价掩山东。至今平原客,感激慕清风。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为我草真箓,天人惭妙工。七元洞豁落,八角辉星虹。三灾荡璇玑,蛟龙翼微躬。举手谢天地,虚无齐始终。黄金满高堂,答荷难克充。下笑世上士,沉魂北罗酆。昔日万乘坟,今成一科蓬。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
古寺因诗人而名闻中外,诗人因唱诵古寺而禅道留迹,古塔飞燕影,见证过往事,如今香火旺盛的乾明寺,因塔而名,已经成为鄢陵再次崛起的最好明证,也成为鄢陵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最好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