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鄢陵县档案局是县委、县政府管理全县档案事业的工作机构。根据县委、县政府授权,行使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和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1996年11月16日,鄢陵县档案局转为事业单位,更名为鄢陵县档案事业局,由县委办公室领导,正科级规格。内设两个股室:办公室和业务法制股,县档案馆为县档案事业局隶属事业单位,规格股级,现共有干部职工27人。现县档案馆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共有库房8个,另设有局馆办公室、业务股、微机室、检索阅览室、整理修裱室、陈列室、特藏室等办公阅览场所,极大地改善了档案资料的安全保管条件。鄢陵县档案馆馆藏档案主要来源是新中国成立后至2011年度,县属各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著名人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文书、专门、科技、声像等档案。截止目前,馆藏档案资料22万多卷(件),2013年通过了档案安全评估,现为国家二级档案馆、鄢陵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内部管理】一是狠抓制度建设及落实。结合档案局工作实际,构建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比如出勤考核、股室内部管理考核办法等,促使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严格落实考核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月度和季度考核,好的通报表扬并奖励,差的进行处罚。全局上下形成了加压紧逼,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促进了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以活动凝聚人心,促作风转变。扎扎实实开展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全面从严治党”、“干部作风大整顿”、召开民主生活会等活动,找差距,补不足,使全局职工作风较大改善,干事创业热情明显高涨。
【档案业务】我局以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了专门、科技、重大活动、声像和其他载体档案的接收征集力度。近两年征集到一批80年代鄢陵周边县的县志和河南省文史资料,共80余册;整理了2015-2016年度的《人民日报》合订本、《河南日报》合订本、《党建》、《求是》、《文件汇编》等报纸、期刊资料500多卷(册);接收县民政局(2011年-2014年)婚姻档案1682卷。截止目前,馆藏专门档案达到30种,共51864卷(册),主要有人事档案、房产证档案、会计档案、纪检档案、婚姻档案、退伍军人档案等。
【基层档案建设】切实抓好各立档单位文件材料归档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共整理文书档案6461件、其中永久1834件、定期30年216件、定期10年4411件。
加强民生档案工作和专门档案工作,不断推进民营企业建档工作。在花木产业集聚区培育了河南龙源花木有限公司作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先进典型,在安陵镇培育了南街社区作为档案工作先进典型,指导他们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及软硬件设施。使档案管理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以典型示范带动,促进了民营企业和社区档案工作健康发展。
督促指导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的管理工作。我县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始后,我局积极和农业局对接,按照《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办法》,对土地确权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归档,做好业务培训和监督指导,并定期与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召开碰头会,指导督促归档和管理工作。目前12个乡镇基本完成了确权颁证档案的整理。
【档案资源利用】为了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更好地发挥档案资料的价值,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的同时,不断改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注重树立良好形象,始终坚持“四好”要求,即文明讲好每一句话,热情接待好每一个人,认真调阅好每一份档案,准确解答好每一个问题,为利用者排忧解难,尽最大努力满足利用者的需求,给利用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截止目前共接待查借阅3148人次,电话咨询20人次,调卷档案资料2262卷(册),摘抄、复印6339页。其中编史修志22卷、工作查考1139卷、学术研究27卷、经济建设3卷、其它1071卷。为利用者解决了因缺失工资调资表、结婚证、离婚协议、宅基证、退伍证等信息资料而带来的苦恼和麻烦,避免了诸多因此而产生的纠纷,为全县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知名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档案编研】近年来,县档案局充分利用馆藏档案资料,档案编研工作取得成果如下:《鄢陵名碑遗珍》、《庾氏史料汇编》、《鄢陵弘仁院记》、《鄢陵县花卉档案史料汇编》、《鄢陵县花卉专题概要》、《鄢陵县饮食文化选编》、《鄢陵县名胜古迹集萃》、《鄢陵县地震资料专题概要》、《鄢陵县旱灾录》、《鄢陵县水灾录》、《花都名典》、《鄢陵县教师下发档案专题目录》、《保护妇女、儿童法律条例文件汇编》、《档案法律法规文件汇编》、《标准化管理规程》、《鄢陵县效能提升活动资料汇编》、《档案馆指南》等,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县委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荣获奖项】
2015年荣获“鄢陵县文明单位”
2017年1月获“全市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