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部门信息
县发改委:前三季度重点项目推进及四季度项目谋划情况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12 15:51】   【阅读次数:】  【字号: 】  【我要打印

一、项目推进情况

2022年,鄢陵县谋划实施重点项目126个,总投资62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3.8亿元。其中,申报省级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21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7亿元;申报市级重点项目33个(动态调整后),总投资422.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8亿元。元至9月份,全县126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7.9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3.2%,33个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2.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3%;126个项目中已开工建设107个,完成入库65个。

二、项目谋划情况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跨领域沟通衔接和工作调度,研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积极扩大基础设施领域有效投资,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8月份开始,我委积极向县主要领导建议成立项目谋划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并得到领导认可,经过精心筹备,9月份项目谋划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正式建立,下设综合办公室、项目谋划审核组、要素保障工作组、项目资金争取组,各组(室)按照职责分工,具体负责项目谋划、审批、申报、资金争取、督促协调等工作。同时要求各镇(区)、各单位成立相应工作机制。

(二)完善机制,高效运作。项目谋划建设协调机制建立各项制度,以确保高效运作。一是实行月调度会制度。原则上每月召开1次协调推进会议,听取项目情况汇报,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实行台账周(日)报制度。逐个项目列出基本情况、工作进展、存在问题、下步举措、时间节点、责任部门及责任人。每周调度。三是实行督查通报制度。每季度对各镇、开发区、各单位项目谋划建设、融资推进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通报督查情况。四是实行考核奖惩制度。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加快推动项目谋划建设的合力,将我县年度内需落实落地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按各镇、各行业领域比重分解到各镇、开发区、各单位,将我县年度内项目融资额度需求分解到各金融机构,年底进行全面考核,奖优罚劣。

(三)主动作为,加强督促。为督促各镇(区)、各单位加大项目谋划力度,2022年,我们将项目谋划情况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发改委每周组织政策宣讲大讲堂,不定期组织召开项目谋划工作碰头会。每月对各镇(区)、各单位项目谋划情况进行通报。

(四)认真甄别,合理分类。对全县各镇(区)各单位谋划的项目,我们组织人员进行充分考察论证,结合上级政策标准,逐一进行分类(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中央预算内项目、重点项目等)。

截至目前全县各镇(区)、各单位共谋划项目311个。其中专项债券项目12个,列入重点项目68个,列入中央预算内项目15个。

三、采取措施

一是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制定印发《关于高质量推进2022年重点项目建设的通知》《关于实施闭环管理保障重点攻坚项目全面复工复产的通知》《鄢陵县重点项目建设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和白名单重大项目保障办法》等文件,强化组织领导和工作责任,成立重点项目推进专班、复工复产工作专班,及时解决项目建设存在难题,有效保障重点项目按照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二是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部门责任,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协调联动,提前介入,主动对接,积极为企业服务,有效提升办事效率。责任单位围绕项目用水、用电、用气、用工等全力做好服务保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保障项目顺利建设。

三是加强项目督导调度。坚持重点项目综合考核评价制度,落实重点项目日调度、周督查、月观摩工作机制,实行重点项目建设月通报、季评估、年度奖惩措施,加强日常督导督促,定期通报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情况,积极有效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四、下步打算

一是紧盯政策谋划项目。围绕县城城镇化建设,积极谋划垃圾污水处理、医疗卫生、防洪排涝、商贸流通、产业配套等领域项目;围绕农田水利、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等方面谋划灾后重建项目,加大项目谋划包装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资金、县城新型城镇化专项债券和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同时,扎实做好第六期“三个一批”项目筛选上报工作,有效发挥重大项目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作用。

二是拓宽思路招引项目。精心策划招商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紧盯振德医疗用品、国电网储能基地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深度对接一批投资规模大、税收贡献强、成长性好的产业项目。加强央企国企招商,深化与国电投、省投资集团、康养集团等洽谈对接,在新基建、新兴产业等领域拓展合作,引进落户一批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努力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

三是强化服务攻坚项目。坚持县级领导联系分包重点项目制度,充分发挥县级领导示范带动作用,完善推进台账,明确时间节点,全力做好规划、环评、土地、用工、融资等要素保障,加强联审联批,提高服务能力和保障效率,加快推进省市重点项目、“三个一批”项目、灾后重建项目、专项债券项目、中央投资项目工程建设,确保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