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部门信息
鄢陵县市场监管局多举措夯实食品安全防线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21 10:13】   【阅读次数:】  【字号: 】  【我要打印

今年以来,鄢陵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以全面落实“四个最严”的要求担当作为,持续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地见效,以“严”的主基调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一、聚焦宣传引导,强化普法教育。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持续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培训,努力营造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良好环境。一是抓社会宣传,结合重要活动,通过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多形式的密集宣传,推进食品安全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深入。开展以“尚俭崇信尽责 同心共护食品安全”为主题的2023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全县共设置宣传展板156个、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深入推进“周二查餐厅”活动,全年组织网络直播节目2次,观众累计10.6万次。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现场快检17批次,发放科普资料500余份。开展食品安全创建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悬挂宣传横幅200余条,设置户外宣传牌16块。二是抓“五进”活动,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法“进农村、进商超、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对老干部学校、县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县人民路小学等重点人群进行了普法宣传,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全年共开展“五进”宣传活动68场次,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三是抓网络宣传,开展为期1年的“涨知识,领红包!‘食品安全’有奖知识竞答活动”,投资2万元制作有奖竞答活动APP,通过教育、行政村、卫健、市场主体群转发,进一步提升公众食品安全法律素养。全年参与人员达2万余人次,食品安全法知识点传播3万余条。

二、聚焦能力提升,强化人员培训。始终把食品安全法培训作为提升监管人员执法能力和企业管理人员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监管人员培训,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班,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小讲堂、专题研讨等形式的日常培训,达到互帮、互学、互促。截至目前,共举办《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四化建设”、食品安全突发应急处置培训班等8次,培训监管人员180余人次,发放各类培训资料1000余份。二是强化管理人员培训,对食品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开展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培训,重点培训《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理清岗位职责。截至目前,共培训食品安全管理人员600余人次。三是加强人员招录,积极与县组织、编制部门汇报沟通,充实和加强一线监管力量,筑牢监管网底。今年,拟计划招录省级公务员6名。

三、聚焦守牢底线,强化执法监管。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的理念,坚决守住食品安全底线。一是加强源头监管,发挥县食安办作用,督促农业农村、畜牧、粮食等部门深入开展高毒高残留高风险农药淘汰行动,严把粮食收购储存销售安全关,农药安全问题处置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库存粮食监测发现问题处置率均达100%。二是加强集中整治,组织小麦粉食品小作坊、农村假冒伪劣、学校食堂及托餐单位专项整治,养老机构专项风险排查、网络餐饮专项排查、集中用餐单位专项整治等专项行动,累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1.8万余户(次),下架退市不合格食品340公斤,约谈企业86户,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102份,发现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215个。三是加强监督抽检,累计开展食品抽检1714批次,其中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952批次,不合格31批次,已全部处置到位。四是加强稽查办案,今年以来,共办理各类食品案件166件,罚没款83万余元,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1起,累计销毁酒、方便面、奶制品等300余件。

四、聚焦工作合力,强化社会共治。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社会共治的监管理念,构建多元工作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一是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包保食品市场主体工作机制,建立沟通、通报、提醒、平台动态管理等工作制度,推动包保干部照单履职。目前,我县724名党政领导干部分层分级包保5588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年度督导问题发现率1.6%,全市第一,督促指导企业设立食品安全总监、安全员4000余名。二是开展部门联合执法,针对社会关注的校园等集体用餐单位食品安全问题,联合教体、民政、安陵镇政府、综合执法大队等单位分别对学校食堂、养老院、校园周边食品小摊贩进行了综合整治,累计检查学校食堂245家次,养老院32家次,规范食品小摊贩60余位,办理变更登记26家,督促办理健康证120余人。

下一步,鄢陵县市场监管局将继续按照“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整治和监管力度,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全县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